“鞭打蘆花車牛返”是一個假議題
武 新 坦
2019年9月29日至30日,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舉辦文化和旅游系統的干部、工作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班。宿州市文化藝術中心副主任xxx作了傳統文化為題的講話,整個講話,狂談“賽珍珠及大地”的偉大成就,信口開合的講述蕭縣“鞭打蘆花車牛返”的來歷。當講到埇橋區曹村鎮閔子祠及墓時,口出狂言,說什么“一個人退休干部(指宿州市孝文化研究會會長武新坦)寫了一本介紹閔子騫的書,最近,幾個人(指侯四明、韓璽釗)又出了一本《閔子世譜》,其實曹村鎮的閔子墓是個‘衣冠冢’”。自以為本人是宿州市文化藝術水平的“權威”,面對的宿州市的基層文化骨干,他們是能夠辯解其真偽的,陳曙光如此貶損閔子騫,遭到廣大基層文化干部的強烈反對。本人認為“鞭打蘆花車牛返”本來就是一個假議題,只是一個傳說而已,早在明萬歷四十四年(公元1614年)張云漢編撰的《閔子世譜》,對此,已作定論,把閔子騫的傳說故事移宿而蕭,著述者之誤也。《閔子世譜》刻本印刷者任柔節序中說:夫閔子自魯人,不必辨其為宿人,其墓,據《闕里志(孔子故里志)》,以今在宿境者為真。蕭宿接壤,墓北十里有閔子村,已在蕭境矣,移宿而蕭,著述者之誤也。述說埇橋區曹村鎮閔子祠墓,是真實存在的。假議題說成是真的,而把曹村鎮閔子墓說成是“衣冠!,是假閔子騫墓,蕭縣籍的兒童文學作家陳曙光如此故意混淆黑白,其用心何在?“鞭打蘆花車牛返”的來歷的事實真相是這樣的。蕭縣杜樓鎮根本就沒有車牛返村,位于安徽省蕭縣西南約10公里處,五洞山的南麓,隸屬杜樓鎮孟窯行政村的杜村,人口大約950人左右。就是所謂的"鞭打蘆花車牛返"村,全村共有23個姓氏,杜姓為大姓。這個自然莊,一直沒有行政建制,更沒有行政建制印章。陳曙光杜撰的“孝哉閔子騫鞭打蘆花車牛返村”12個字,全國最長的村名,在外,相沿成俗的叫起來。而當地的百姓,他們的家鄉居住,百性不認可這種叫法,仍然是蕭縣杜樓鎮孟窯行政村杜村自然莊。車牛返原來一直叫車牛阪,田塊名,不是村莊名,車牛阪田塊隸屬蕭縣杜樓鎮的杜村。元末,詩人王份,在游車牛阪千佛庵時留有:《游車牛阪因憇千佛庵贈巨川上人》的佳句。明萬歷年間,徐繼芳(浙江臨安人,任江南廬州同知)在千佛庵作詩一首《過車牛阪有感》,兩篇詩作均說車牛阪而不是車牛返。阪,同坂,讀bǎn ,名詞,釋義:田塊。返,讀音: [fǎn] ,動詞,釋義: 回。阪同返讀音不同,阪為名詞,返為動詞,釋義分別為田塊和回,陳曙光這個天才的語言文字學家,用罪惡的大筆把車牛阪改成了車牛返。一直到1939年,蕭縣杜樓村杜村秀才杜長躍在杜村車牛阪山坡上,坐南朝北立了一塊碑,碑文為“鞭打蘆花處”,中華民國二十八年立。2006年,以蕭縣梆劇團時任編劇的汪永言為名,江蘇省豐縣人,移植了一場折子戲“鞭打蘆花”,由蕭縣梆劇團演出,而后又由蕭縣文化館編撰了一個所謂的民間文學“鞭打蘆花的傳說”故事,通過原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干部處處長,時任皖北煤電工會主席(副廳級)杜銘鈞(秀才杜長躍的孫子)的關系,直接申報至安徽省文化廳,批準民間文學“鞭打蘆花的傳說”故事,為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江蘇省豐縣籍的汪永言,成為了民間文學“鞭打蘆花”的傳說故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。實現了杜銘鈞的爺爺杜秀才的生制夙愿。后來,杜銘鈞幼稚的把杜村改成“孝哉閔子騫鞭打蘆花車牛返”村12個字,全國最長的村名,又到處發表文章,瘋狂造勢,假的通過官方媒體宣傳,“鞭打蘆花傳孝悌”,一個發生在蕭國的民間傳說故事,人云亦云,有的人就信以為真了。2012年10月25日《皖北晨刊》第13版,以整版的篇幅刊登宿州市藝術中心副主任xxx的省級非遺系列之十一《“鞭打蘆花”傳孝悌》的文章。文中開篇述說:“民間文學‘鞭打蘆花’,是春秋末發生在蕭國的一則真實故事”。據《史記. 宋微子世家》及宿州博物館館藏文物文字對蕭國是這樣記載的:“蕭邑大夫大心,子姓,是宋國公族子弟,他與諸公子共同組成一支軍隊,于當年(公元前682年)冬天擊殺南宮萬之弟南宮中和新君游,立御說為君,是為宋桓公。大心因在這次平亂中有功,受封在蕭地建立蕭國,稱為蕭叔,為宋國的附庸國,公元前597年,蕭國為楚國所滅。蕭國歷時85年!备鶕掇o!、《中國名人大辭典》和《孔子弟子研究》記載:閔子生于公元前536年,卒于公元前487年。根據《曲阜縣志》記載:“鞭打蘆花”故事發生時,閔子14歲,為公元前522年。顯而易見,蕭國滅亡61年后,閔子騫剛剛出生,蕭國滅亡75年后,“鞭打蘆花”故事才發生。況且《史記》記述:閔子,名損,字子騫,春秋末魯國人,比孔子小15歲!氨薮蛱J花”的故事理應發生在魯國。故“民間文學‘鞭打蘆花’,是春秋末發生在蕭國的一則真實故事”的說法違背歷史基本事實,誤導了宿州市廣大干部和百姓。其二,《“鞭打蘆花”傳孝悌》的文章不應把“鞭打蘆花”故事發生的經過定格在(即今蕭縣),因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子祠村是閔子騫的故里(閔子祠、墓系安徽省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),公元前522年冬,子騫之父帶3個兒子趕牛車出外走親戚,需從家中曹村鎮閔子鄉出發,而回到閔子故里后,又發生子騫之父要休后妻,子騫才跪倒在父親跟前曰:“母在,一子單;母去,三子寒!,而孔子是在子騫15歲在山東曲阜求學時,才對閔子之孝進行贊賞,曰:“孝哉閔子騫!人不間與其父母昆弟之言!睆囊陨鲜聦嵍,只能說鞭打蘆花的發生地,在今宿州北部,較為合理合情。其三,2006年12月,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民間文學“鞭打蘆花”為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,代表性傳承人為汪永言,不是蕭國人,而是江蘇省豐縣人,故非遺冠名“鞭打蘆花”(蕭縣),顯然不當。2018年12月,由作家侯四明、地方史學專家韓璽釗點校注,黃山書社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明萬歷年間張云漢撰、清順治十四年任柔節刻本印刷的《閔子世譜》一書中,3頁任柔節序,記載說:“其墓,據《闕里志》(記載孔子故里闕里之書,離現在已有500多年)以在宿者為真,蕭宿接壤,墓北十里有閔子村,已在蕭境矣,移宿而蕭,著述者之誤也。”可見,500多年前已發現此錯誤,已見分曉。 2017年12月,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《宿州文旅大觀》一書70至71面中,2006年12月,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民間文學“鞭打蘆花”為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,代表傳承人為汪永言,系江蘇省豐縣人。而本書介紹省級非遺時,民間文學《鞭打蘆花的故事(蕭縣)》介紹文字中,又添加括弧里“蕭縣”兩字。顯然,使人聯想剄鞭打蘆花的故事這個民間傳說故事,只有蕭縣獨有,其說法是不當的,理應屬于宿州市集體擁有。沒有宿州市曹村鎮閔子祠村的閔子騫故里,哪有鞭打蘆花的故事。鞭打蘆花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22年,蕭縣杜村秀才杜長躍才于1939年,在車牛阪山崗旁立了一個“鞭打蘆花處”石碑,省級非遺民間文學《鞭打蘆花的故事(蕭縣)》就屬蕭縣獨有嗎?那么說,宿州市孝文化研究會、中華全國閔氏宗親聯誼會聯合,于2019年3月30日,聯合在宿州市閔子祠召開的全國性的“紀念閔子騫誕辰2555周年家祭大會”,祭祀的閔子墓是“衣冠!,是假的閔子墓。難道大明嘉靖拾捌年即公元1539年,離現在已經有480年,宿州知州曾顯所立的古墓碑是假的嗎?宿州市孝文化研究會、埇橋區方志辦點校的《閔子世譜》一書中137頁,卷十,《闕里志》(記載孔子故里闕里之書,離現在已有500多年)記載說:“閔子墓,以在宿者為真,大賢歌哭聚旅之地,人爭榮之,正不必過辯在歷下為偽,何妨?首錄穎濱文也。”現在全國各地的閔氏宗親普遍認為,
閔子葬于此,這里就是閔子祭祀地。